2017年12月4日 星期一

<我想念我自己> -- Julianne Moore 的精湛演出

  

Still Alice 是2014年的美國劇情片,重點劇情其實相當簡單,是敘述女主角發現自己得到遺傳性的阿茲海默症,從完全健康衰退到喪失大部分生活機能的故事,故事時間軸大約才不到兩年,且運鏡轉得相當快,留白非常多,並不是一片煽情賺人熱淚的電影,但是卻有許多思考回味的空間,飾演女主角的茱莉安摩爾同年以此片獲得金球獎與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等多項大獎。以下有雷:

  同類型的電影首先想到2004年的日本電影<明日記憶>,也是以阿茲海默症患者做為主軸的一部劇情片,但明日記憶裡用了相當多的篇幅去仔細敘述阿茲海默的病症,比較像是介紹這種疾病,而這部片則是飛快的帶過疾病的症狀,著重在病患本身心理的掙扎與刻畫家人間其實並不會情深義重的那麼狗血,但也確實存在的親情,是比較接近現實也讓我印象深刻的部分。

  劇中罹病的女主角Alice原本是知名大學的語言學教授,以社會主流大眾的價值觀來說生活是相當成功的,無論是名聲、家庭、工作成就,看起來都相當美滿,故意選擇這樣的角色設定,大幅強化了之後的自我掙扎,但是其實不管是任何人都是一樣的,疾病的選擇與他伴隨的苦痛並不會因為一個人在社會上的成就而有所不同,這點過於矯情,個人不太喜歡。

  疾病的設定為遺傳性,這點很有趣,可以從母親的告白與原本看似親密的母女/子關係中看見微妙的轉折和差異,接著是希望自己能夠自殺解脫的橋段也很常見,但是不同時期觀影會有不同的感覺,此刻的我會將自己代入,其實某部分來說,神經科的疾病和精神科的疾病有一些很相似的地方:越來越不確定自己是不是自己,所謂的自我認同開始崩解,質疑自己存在的價值,對自身的變化和不確定性感到手足無措,嚴重失眠和開始產生所謂的社交障礙;這些東西其實真的會讓人的理智線斷裂,有時候放手真的不一定不好,趁機安麗一下安樂死。。。有朋友有興趣討論這個議題也可以再開一篇。

  最後是Alice和小女兒的互動,非常喜歡Alice看了她的日記本之後爭執和解、進而理解對方的橋段,也很喜歡Alice最後改了演講稿的這個橋段,把對她來說準備多日的專業詞彙抽掉,放下所謂教授專業的外貌,不再演成功的那個自己,試著放入自己的心路歷程,而讓她做出這個改變的人,正是她一直以來覺得最不懂她的小女兒。





以下列出最喜歡的幾幕,都讓我覺得相當悸動:

"Just because butterflies' lives were short didn't mean they were tragic.
    See, they have a beautiful life.”

是當年Alice的媽媽對她說的話,這句話以及蝴蝶這個意象貫穿了整部電影,再次提醒我們萬物的短暫和無常,即便是生命,但我們仍然可以有悲傷以外的想法和作為。

"I'm not suffering, I'm struggling."

演講稿中Alice充滿堅定的講出這句話,握著螢光筆的手微微顫抖,或許她明天就會遺忘,想法就會改變,但至少當我們還能勇敢的時候,給自己也給別人一些力量。

" Okay, what do you feel? "
" I feel love. It's about love."

最後一幕小女兒講完了一個故事,趨前溫柔的詢問幾乎已無法正常組句的Alice,低沉和模糊的語音,混沌中彷彿找回一絲清明的眼神,用愛和很長的留白結束了這部電影,帶給人無盡的惆悵。




0 意見:

張貼留言

Say something about this article